首页>协会服务>
人才对接

浙江大学专家库

2011-12-04

浙江大学专家库

董树荣

博士,副教授

浙江大学信电系微电子与光电子所电子工程,实验室主任

19941998年本科级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2003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信电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并留校任教,2004年评为副教授、2006年任实验室主任、2010年评为博士导师。20072010-2011年在美国UCF大学做访问学者、2009-201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IEEE高级会员、IEEE电子器件分会HZ分会副主席、浙江省真空学会会员、办公室主任、理事、中国真空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华ESD学会技术委员会委员(TPC)以及诸多国际会议TPC或顾问或分会场主席 ICSITC, ASICON, IPFA, CIICT等。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论文36篇,top期刊论文17篇、EI论文51篇,国际会议论文29篇。申请发明专利67项,批准24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Y107055Y1080546Y107149)、863先进制造领域极端制造方向探索类项目(2008AA04Z3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936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171038)、英国国家科学基金EPSRC重点项目(EP/F06294X/1)、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工业项目(2010C31008)、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皇家学会合作项目(JP090873)、Honeywell SSL创新项目、华为基金项目两项、华虹NEC重大横向一项等科研项目。作为前三获得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国家高校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国家高校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2009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三等多次。2008年度浙大新星计划和教育部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获得者。

 

 

董亚波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于20028月在浙江大学获计算机应用工学博士学位。目前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网、无线与下一代网络、数字化文化遗存保护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文化传媒技术创新团队、浙江大学物联网产业创新联盟秘书组成员,负责或参与各类国家973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技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6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5项。

负责或参与各类国家973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技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6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5项。研发的无线微环境监测系统已经在敦煌莫高窟微气象监测项目、农业温室环境监控项目、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等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

 

 

 

 

何勇

博士,教授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主任

主要从事数字农业与精细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检测与节能、管理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380余篇, SCI收录14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多本,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各1本。获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12项。获首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浙江省第二届青年科技奖、浙江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包氏基金、竺可桢北美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浙江省人才专项基金、第四届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担任《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等10多本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国内《农业机械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技术》、《现在农业装备》等8本学术刊物的编委,是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10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价专家。担任国际亚洲精细农业学会常务理事、CIGR、美国IEEEASAEADSA会员,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学会理事。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10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负责的《精细农业》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获国家星火奖三等奖1, 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主持7项)、三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刘旭

正处,教授

曾任浙江大学光电系系主任,信息学院常务副院长,2009年至今任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2001年至今任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家政府津贴,浙江省“特级专家”,长江特聘教授。

在光学与光电子功能薄膜方面的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项。在现代电光投影显示方面的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国际发明专利3.

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1、主持:基于高速空间寻址的三维再现技术和装置, 863目标导向项目,总经费447, 2007.8-2009.8

2、主持:浙江省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创新团队项目,总经费200万, 2010.1-2012.12

3、主持:教育部“新一代微纳光子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总经费300万,2011.1-2013.12

4、参与:增强现实型混合环境的呈现 973项目子课题,总经费428万,2009.1-2013.8

5、主持:浙江大学先进传感器研究平台,项目总经费500万,2010.8-2011.12

 

 

 

鲁东明

男,196712月生,博士,浙大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人工智能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人事处处长。兼任浙江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网络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

主要从事物联传感网、数字媒体技术、无线与下一代网络、数字化文化遗存保护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项目20余项,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等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2项、已获授权12项,获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6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广电部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人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计划。

 

 

 

 

骆季奎

博士

浙江大学信电系微电子与光电子所研究所所长、千人教授

是国际上MEMS领域领军人物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他作为共主席主持领域顶级会议SMAC MMEIDW NanoSmat NanoManIWanDLCIEEE NEMS Thin Films等。多家公众媒体对其进行过报道:电子周刊(ElectronicsWeekly)连续四年(2004-2008)对其纳米手、生物传感等研究成果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跟踪报道。Microscopy (19th/Semp./2006), Telegraph (18th/July/2006), 以及多个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对其纳米NEMS研究成果作了报道,The Business of Homeland Security19th/June 2008)和lancastershire12/Aug. 2008)对其. MEMS生物传感成果就行了报道。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很具有实用性,很多在产业界得到应用。他的研究成果丰富且质量很高。近五年的统计如下:发表期刊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42篇,影响因子大于2的论文31篇,其中APL6篇,JAL10篇,JMM11篇,合计影响因子121.9。会议论文61篇,会议特邀报告12篇。国际发明专利授权7项,专著2本。来自欧盟 FP6、英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PSRC)、英国国家科学技术开发基金(TSB) NWDA等的科研经费490万美元。

 

 

 

潘敏

硕士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助教、讲师、副教授

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863高技术项目和省部级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会议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科技论文,有20多篇被SCIEI收录。申报并受理了13项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浙江省环保科技二等奖一项。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6BAD30B03-03),《农产品物流过程品质检测技术研究》,负责,2007年—2010

2)浙江省科技计划,《纳米磁流体体内显影及振荡MFH技术的研究》(2008C23081),负责,2008-2010

3863”产业化推广重大横向项目,《体外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负责,200万,20062007

4863”子项目,《糖尿病微系统检测电路开发》,负责,20022003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 ZL200510049283.X《以定向碳纳米管层作为气敏层的气敏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2 ZL200510049285.9,《一种定向碳纳米管修饰的全血乳酸生物传感器》,

3 ZL03129095.7,《血液β-羟丁酸电化学传感器》

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基于PCALDA的农产品成熟度识别系统, 2010

获奖情况

社区环境有机气体污染电子鼻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浙江省环保科技二等奖,2006

 

 

 

 

史舟

教授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副所长

大方向:物联网在农业、水利行业的应用

主攻方向:农田环境信息传感器研发与应用

洪涝水情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

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

农业生产信息获取与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排名第3

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排名第2

基于WebGIS的实时水情信息发布与辅助决策系统研制,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排名第5

浙江省红壤资源遥感调查及其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排名第2

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202324.5)土壤剖面电导率测量方法及装置(2010,排名第一),已授权。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231726.8)半球摄影法获取水稻冠层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的方法(2010,排名第二),已授权。

 

 

 

 

 

王晓萍

副处

浙江大学光电系教授

主要研究光电子环境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与系统;SPR生物光学传感技术与仪器;电子舌设计及其应用

     运用光电检测技术、多种光谱技术、微电子和微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研究地表水和海洋环境,微量痕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以及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方法,并设计开发相应的监测仪器。

已完成和在研国家863项目3项,已完成和承担省部级科技计划和横向课题多项,通过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多项;近五年在一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近20篇被SCI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王勇超

男,1975.11月生,浙江大学信电系电路与系统专业毕业,硕士,高级工程师,常年在浙大信息中心无线与下一代网络实验室工作,任技术副总监。研究领域涉及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数字传媒技术等,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分会青委会、浙江省计算机协会网络分会会员、浙江省文化传媒技术创新团队、浙江大学物联网产业创新联盟秘书组成员,负责或参与各类国家、省部级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技术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1项。

 

 

 

 

 

叶学松

男,19709月出生,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浙江大学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199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留校,2005年晋升教授。20062008年期间作为浙江大学优秀青年学术骨干首批入选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国研究专项计划前往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开展MEMS传感器和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合作研究。长期从事现代传感检测技术、信号处理和科学仪器研发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传感检测和环境监测领域微型传感器、检测技术及其科学仪器研发的科学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全军十一五重大专项子课题、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省部级科研和地方合作等项目2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30余篇,获国家专利10余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梯队。

 

 

 

尹建伟

教授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任

近年来承担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各类省部级课题30多项,在IEEE Internet Computing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PerComCloudComICIPICWSICSOCSCC等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100余篇科研论文,SCI收录15篇,EI收录52篇,出版教材1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

作为技术负责人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基础中间件平台软件---钱塘中间件平台软件(JTang Middleware Series),平台通过SunIntel公司的专业测试,在多家大型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特等奖。参与研制企业级协同产品研制管理系统,获2005年国家重点新产品,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四十余家大型重点设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