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会动态>
协会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2016-03-16

 浙政发〔20167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201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专业计划由省发改委另行组织下达。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要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战略上打持久战;在战术上打歼灭战,做到稳中求进优发展、统筹兼顾促协调、做强实体拓市场、守牢底线保平安,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016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

  ——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其中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生态环保投资均增长1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网络零售额增长30%左右;

  ——货物出口总额保持适度增长,服务贸易出口增长10%左右;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4%左右;

  ——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节能环保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左右,时尚产业、金融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含新材料)增加值均增长8%左右;

  ——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0000台,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2%以上;

  ——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400亿元;

  ——新增个转企15000家;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7.5%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5%2.5%4%4%

  ——省控劣V类水质断面累计削减13个;

  ——改造城中村296个、建筑面积1585万平方米。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相关改革。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继续关停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制定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建立健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机制,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加快化解房地产库存。

  开展市域改革试点。支持湖州市规划建设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嘉兴市加快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绍兴市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衢州市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台州市规划建设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丽水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化杭州、宁波、湖州、丽水四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改革试点。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规划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积极推进开发区、特殊监管区整合提升。引进外资158亿美元,央企项目完成投资780亿元,协同推进浙商回归和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务实交流合作。制定实施民营跨国公司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长三角合作。继续做好援藏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鼓励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研发力度。力争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鼓励和支持省内外、海内外人才在浙江创办科技型企业。

  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专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重大科技示范应用专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建10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究院、300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建立健全主导产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研发一代、探索一代”的技术创新机制。

  加大创新投入。统筹做好增加研发投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鼓励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等各项工作,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100亿元、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超过2100亿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的创业风险等投资超过1000亿元。

  三、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七大产业。聚焦七大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围绕七大产业提升开发区和高新区、打造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块,紧扣七大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传承发展历史经典产业。

  加快现有产业、企业动力修复。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定实施工业机器人行动计划、浙江制造行动计划、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大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开展服务业强县(市、区)试点培育。

  推进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保持有效投资力度,聚焦投融资创新,推进、开工、建成一批重大项目。稳步提高浙江出口的市场份额,确保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市场采购贸易出口、服务外包出口、名优特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加快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培育信息、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城市工作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突出四大都市区的主体地位,重点提高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的能力。积极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的节点功能,着力提高创造就业岗位、承载农民转移的能力。强化中心镇及小城镇的基础作用,积极承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并向农村延伸,开展第三轮小城市培育试点。

  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全面推行城市设计,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实施绿色建设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和利用,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加快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智慧城市。

  加强城市改革创新。围绕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配套改革,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挂钩机制,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五、加强农业农村工作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转型升级,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和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启动实施千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

  加强新农村建设。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加强村庄规划设计和农房设计,凸显浙派民居特色。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新增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公园)1000个。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古道古桥古井古树保护。

  加快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三权”改革,依法做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加快“三位一体”改革,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培育500个电商专业村。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综合治理水环境。加大“五水共治”力度,统筹推进源头控制、截污纳管、达标排放、河道清淤等各项工作。完成2000公里河道清淤等综合整治,新增2000公里污水管网,新增400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改善70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

  综合治理大气环境。完成17台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淘汰8000台燃煤锅(窑)炉,全面淘汰黄标车,完成100个以上新能源汽车充电站、1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建设。加强建筑扬尘防控,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确保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PM2.5浓度下降任务。

  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加大“三改一拆”、无违建县创建、“四边三化”等工作推进力度,完善拆改结合、依法治违、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加快地铁等公共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加强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绿化、绿道建设。

  七、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

  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性。以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力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稳定就业。力争全年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30万人、困难人员就业8万人。

  提高增收工作的有效性。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加强低收入群体增收帮扶和精准扶贫,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社会平均工资指导线制度,促进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加大社保扩面工作力度。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标准化中小学校建设,新建成25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提高平安建设的严密性。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完善药品监管体系。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强化社会治理,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积极创建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强涉外安全管理服务。加强互联网综合治理和网络安全维护。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